朱玉连,康复程度体现社会文明程度

生命时报 2021-12-08 14:06

专科精英.jpg

朱玉连

康复程度体现社会文明程度

朱玉连,52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主任治疗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专业委员会、科技管理与评估委员会和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物理治疗师资考核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长。

专科精英-康复-朱玉连.jpg

“女神”一词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称呼,而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它成了朱玉连老师的代称。

老罗是一位从江西前来求诊的患者,从刚入院的半侧肢体完全不能活动,到现在能独自站立,辅助下能步行,在康复之路上既辛苦又欣慰。每次正在练习步行的他远远看到朱玉连,总会喊上一声——女神!声音既洪亮又清脆,很难想象刚入院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的他,是做了多大的努力才有了现在的结果。

2016年夏,老罗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突发脑出血,将这位铁人一般的优秀员工彻底打倒了,因出血量较大,形成脑疝(一种非常严重的可能随时致命的并发症),救护车紧急送到医院,在当地做了开颅手术,命暂时保住了,但遗留严重的认知功能障碍,半边身体像灌了铅一样,丝毫没有任何动作。气管处于切开状态,又有肺部感染,感觉随时都有可能见不到第二天的阳光,家属也不知道啥时候能看到希望。对于医者来说,神经外科的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是康复医学科的任务,要让患者各项功能慢慢改善,这是一场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家属从医生那了解到康复的重要性,认为只要有一丝希望就不会放弃治疗,并了解到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在全国比较出名。于是,一家人冒着风险,将老罗千里迢迢从江西带到了上海。

朱玉连团队制定了一系列适合老罗的康复治疗计划。朱玉连不仅对患者给予了坚强的支持,对患者家属也进行了思想工作的疏导。因患者正值事业高峰期,突发疾病,心理落差对患者和家属打击极大,朱玉连教授在诊疗沟通过程中的话语像微风和阳光一样吹开了他们紧缩的眉头,如春雨一样滋润了他们僵硬的面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老罗从完全卧床,不能动弹到能独自站立,从不知身处何地的混沌状态到准确定位,运动、认知、语言功能不断恢复。每次朱玉连教授例行查房时,老罗和他的太太总是远远喊着“女神来了”。老罗太太说:“因为朱老师总是微笑,不但用技能帮助老罗躯体功能提升,更能恰到好处地为患者加油鼓劲,还能春风化雨开导我们家属。”

作为一名治疗师,朱玉连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旬就开始不断接治和研究脑卒中和脑外伤患者的康复,与每一个患者共同奋斗,让他们能在遭受重创后仍能积极地面对生活,能回到学校和工作岗位上。这项事业她一干就近30年,重未改变过初衷。平日里再繁忙,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专门看望每一名患者,带去微笑、阳光,带去医患携手战胜障碍的信心。

此外,朱玉连还热心公益,一直希望通过自己绵薄力量告诉因病致残的患者和社会:康复可以让残障人群更有质量和尊严地活着,康复能力程度体现了社会文明的程度,所以她积极协助策划和参加上海电视台“真实第25小时”【康复科的爱与愁】的纪录片拍摄,获得了全社会很好的反响。为了便于脑卒中患者居家康复实施,她带领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项目“康复是一缕阳光”及相配套的科普图书和居家康复治疗技术视频,使很多患者受益。

在历时近30年的工作中,她努力创建了学科的三支志愿者队伍:渐冻人康复资深专家志愿者团队、“童心愿”儿童康复志愿者团队和“康复是一缕阳光”慢病康复志愿者团队。这些志愿者团队从培训新的志愿者,到给予患者专业知识,她都不遗余力。在朱玉连的带领下,志愿者们利用一切机会,带着对病人康复的梦想走进边远贫困地区,宣传康复理念,传播康复技能,造福因病致残的病患,努力使失语者成为朗读者,使轮椅男变成奔跑者……可以说,追求每个人有品质的人生,是朱玉连追求的目标。▲(王卫宁)

22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