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霞,藏区牧民心中的“安吉拉”

生命时报 2021-12-08 11:18

美丽天使.jpg

张俊霞

藏区牧民心中的“安吉拉”

张俊霞,48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护理部门急诊中心总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兼任中华护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2010年为地坛医院开展第一例超声引导下PICC导管置入术,曾获中共拉萨市人民医院委员会先进个人、北京护理学会第五届“首都杰出护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张俊霞-1.jpg

2019年,拉萨市人民医院内,一名藏族女婴啼哭不止。这个仅11个月大的患儿因肠坏死先后住院3次,这次又因术后腹泻不止再度入院。彼时,刚来援藏不久的北京地坛医院门急诊总护士长张俊霞查体发现,患儿脱水明显。因长期反复住院,患儿的外周静脉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静脉通路,意味着患儿没有肠外营养液支持,生命受到威胁,需要尽快进行置管。

可在偏远的高原地区,当地护士的置管经验几乎为零,谁愿意承担风险进行操作?“我来”,张俊霞果断站出来。为提高置管成功率,她反复查阅文献,联系导管器材,研究如何给患儿镇静。

2019年8月16日,张俊霞带领儿科联合外科及静疗小组成员全体到位,对患儿进行PICC置管。通常,PICC首选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部位,但在超声下,这些静脉无一能用,只能选择股静脉操作,这就又增加了置管难度。尽管如此,凭借多年经验,张俊霞还是顺利完成了整个置管过程,实现了自身对婴幼儿患者进行置管操作的零突破,填补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的技术空白。

首例婴幼儿股静脉PICC置入术的成功,为张俊霞后续教授当地护士进行PICC置管提供了莫大信心。“因为没有老师带领,当时4名有专科认证资质的护士也不敢置管,我就手把手教他们在超声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截至2020年7月24日,拉萨市人民医院置管量已突破100人次。

援藏一年多时间里,张俊霞还编写了《护士长手册》《继续教育手册》,将地坛医院循环培训的教学模式带到了西藏,培养了不少护理骨干,真正完成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每周,张俊霞还会下乡到牧区为藏民义诊,宣传健康知识,当雄、尼木、堆龙、林芝等地都遍布着她的足迹。

“援藏精神就是一种永不言败、执着奉献的高原精神”,就像她说的那样。在临床护理一线奋战20多年,张俊霞面对过无数护理难题,可这些挑战似乎从未打倒过她,甚至还主动“寻找”挑战。在报名援藏前,张俊霞还主动报名过援助汶川、马达加斯加、几内亚……“只要身体允许,需要我去哪儿,我都愿意去。”

可就在这一年援藏期间,令所有人未曾料想到的新冠疫情来了。2020年春节,张俊霞因抗疫需要被紧急召回。“北京地坛医院是传染病医院,在治疗传染病方面是强项。在疫情来临前,作为地坛人,我责无旁贷。”

她利用在北京的短暂时间,特意回了趟“娘家”地坛医院,学习最新的新冠工作流程、护士应急排班制度以及疫情防护知识,并将地坛医院拍摄的穿脱防护服指南性视频提前发给拉萨市人民医院的医护人员,供大家学习及演练。而就在那时,她正承受着父亲不久前突然离世的巨大悲痛。没有过多时间考量,毅然将父亲的丧事从简办理,她紧急订票提前返藏。

作为家中的老小,老爸在这个小女儿身上倾注了最多的疼爱。“当时报名援藏时,我都没有和家里商量,直接就报了名,报完名以后我才给父亲发微信”,张俊霞陷入回忆。她掏出手机,翻找着和父亲当时的聊天记录——“好事!共产党员应该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胸有祖国心有人民,爸爸妈妈高兴”,父亲回道。每每忆起父亲的这句话,张俊霞心头总会涌起一股难言的感动,“每次看到这条微信,总有种想哭的感觉。”

这不是张俊霞第一次做出这样的抉择。2003年非典暴发时,她以坚守非典病房60多天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初心与使命。那时,她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女儿刚满2岁。等她从隔离病房归家时,因为太久没见面,年幼的女儿绕着她膝下转了好久才喊出了一声“妈妈”。

她坚守着这份真情和责任,也交换着患者的真心。2007年,一位重症患者的家属找到她,希望她暂时保管寿衣,后来这位患者转危为安,但这件寿衣一存便是12年,成为她和患者家属间“不能说的秘密”。

“急病人所急、想患者所想,做有温度的护士”,她时常用这句话教导着后来的护理新人,也用这句话要求着自己。援藏时,当地的牧民将医护人员尊称为“安吉拉”,有天使之意。她知道,这其中饱含了患者太多的期许,但张俊霞愿意,用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燃起更多的生命之光。▲(巩阳 李初晴)


2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