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蕾蕾,把科普变成讲故事

生命时报 2021-12-08 11:09

科普影响力.jpg

程蕾蕾

把科普变成讲故事

程蕾蕾,48岁,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心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联合会副秘书长等职。牵头开设华东地区第一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出版心血管科普故事书《说句心里话》《说句心里话2》《说句心里话3》《医生最懂你的心》,荣获“健康中国年度杰出科普作品”奖项。

程蕾蕾2.jpg

《说句心里话3》是程蕾蕾的第四本科普故事书,除了出版书籍进行科普,她还在微信公众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抖音、今日头条、B站、小红书、知乎等开通了“复旦中山程蕾蕾”自媒体账号,定期更新图文和视频,向大众传播接地气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获得数十亿的浏览量。

起初程蕾蕾并没有写书的想法,某次一位编辑老师建议:“既然你这么喜欢写作,为什么不写写你的病人呢?心血管疾病如此普遍,一定会有很多人想看上海中山医院心血管医生写的故事。” 程蕾蕾转念一想:对呀!当了20多年医生,难忘的故事实在太多了。

不过,既生动又严谨地讲述心血管科普故事并不容易。在准备的过程中,有“一本书”和“两个人”让她记忆深刻。

“一本书”说的是程蕾蕾写作上的老师。写科普容易,难的是写得吸引人、让人喜欢看。譬如,很多人觉得历史非常枯燥,但当年明月撰写的《明朝那些事儿》却脍炙人口。为啥?因为叙事方式另辟蹊径,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

而“两个人”则是她的病人,也是科普故事中的案例之一。控制血压并不容易,程蕾蕾经常跟病人说,服用降压药并不等于控制了血压,一定要做好血压监测,不仅仅是到医院请医生量,而是要在家里常备血压计自己测,一边监测一边观察,才能及时调整降压方案。

但总有那么一些病人满不在乎,譬如病人“老王”。他吃降压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且血脂血糖也超标,长此以往很可能造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并影响肾功能。某天程蕾蕾忽然灵机一动,给他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

那是另一位跟老王情况差不多的病人,也不听劝,最后血压骤升导致脑干中风。幸亏抢救及时,却留下了一个非常奇怪的后遗症,就是会突然莫名其妙哈哈大笑,不分时间、不分场合,时常发作,让患者非常苦恼。他的太太也在一边安慰道:“侬(你)想想看,已经额骨头老高了(运气已经很好了)!你手脚自己都能动,还有人瘫在床上呢!再讲,突然哈哈笑总归比莫名其妙哭要好哇?要是动不动就哭一记,乃么才叫僵特呢(那才叫没办法呢)!”这个“笑比哭好”的故事,后来被写在《说句心里话1》里。

没想到,讲故事非常管用,老王听完神情立即变得凝重,“啊,真的?血压搞不好这么讨厌啊?”从此以后,他每天乖乖服用降压药,再来找程蕾蕾看病的时候,记录得整整齐齐的血压小本子跟病历卡一起递给医生,“我可不想笑比哭好”!

从老王身上,程蕾蕾深切地感受到,人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听道理。也正是从此开始,她走上了“医学术语太难懂?讲个故事给你听”的科普传播的道路。▲(程蕾蕾)

2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