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素梅,关心、关爱、关注三米内的所有人

生命时报 2021-12-08 10:57

美丽天使.jpg

童素梅

关心、关爱、关注三米内的所有人

童素梅,54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护理部党支部书记,兼任中华护理学会行政管理委员会委员、中华护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护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护理学组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护理和照护分会委员。

童素梅-1.jpg

“说的好不如做的好,要病人信得过就要精于业诚于心。”作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护理部党支部书记、主管护理质量的副主任,童素梅从事临床护理34年、护理管理工作26年,高超的护理技术、良好的职业素养、身先士卒的人格魅力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成为医院护理同仁的典范。

在童素梅看来,护理工作琐碎繁杂,这要求护理人员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操作能力。作为心血管内科护理学科带头人,科室收治的病人往往病情来势凶猛,曾经有一位转诊而来的充血性心衰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由于反复住院血管破坏严重,被“扎怕了的”患者对输液十分抗拒,虽然病情危重却一度不愿意接受治疗。童素梅来到病房,搬了个凳子坐在床旁跟患者聊天,从个人爱好、家庭、工作聊到病情,半个小时后,童素梅与患者达成共识,即“如果能一针见血,就安心接受治疗”。

患者的血管细、弹性差,几乎看不见、摸不着,手背上密密麻麻的青印,使得“扎针”难上加难。触摸、扎绷带、消毒、针头成功进入静脉……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诚如所约,这位患者在后续治疗中积极配合,治疗效果明显,看到患者的恢复情况,家属泪流满面,紧紧抱住童素梅。辗转求医、病情加重、家庭摇摇欲坠,这些压力在患者拥抱童素梅的瞬间都释放了。这样感人的场面在心血管内科病房上演过很多次,一次又一次感动着病人、家属和医生、护士。在出院之际患者以一篇“小针头,大事情”为题,称赞是“童一针”带来了第二次生命。

临床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分管质控工作的副主任,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集全院之力开展“一体两翼”多院区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童素梅带领护理部相关团队夯实理论、操作基础,修订各项护理质控检查标准,进一步完善护理质控管理体系,保证各院区优质护理同质化;以科研思路为导向,加强并发症数据化管理,营造用“数据说话”的护理管理氛围,提升专科护理质量,以专业护理保障患者安全;以问题为导向,加强不良事件及重点环节管理,针对各类不良事件进行根因分析,并注重持续改进。使护理工作逐步实现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

护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患者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是重要环节,童素梅与团队一起发起“三米阳光”护理文化建设活动,即在护理工作中关心、关爱、关注出现在我们三米内的所有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院援鄂医疗队把“三米阳光”的护理理念带到了武汉同济中法新城的重症病房,成为一道逆行抗疫的独特风景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护理部质控负责人,她与其他几位主任一直坚持在临床一线工作,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根据医院总体防控方案和要求,制定护理防控预案、流程及制度要求等24项,指导全院各护理单元成册留存并进行培训、考核及巡查落实情况。根据工作分工,她的工作重点放在临床消毒隔离、防护管理、探视陪住管理、护理单元门禁管理,坚持每月进行质控巡查管理及汇总分析,并将问题及时反馈,追踪检查,圆满完成了相关工作任务。

作为护理部重症管理组组长,她负责组织培训了两批共32位赴武汉援鄂医疗队骨干护士重症护理技能的理论及临床实践工作,保证骨干护士在前线能很好的运用所学的重症专业知识给予对新冠肺炎患者专业的护理,培训工作受到队员好评。在完成培训的同时,针对培训效果进行收集总结,完成一篇护理论文发表在《中华护理杂志》上,作为副主编完成“新冠肺炎防控期间综合医院的护理管理”“新冠肺炎常用护理技术手册”两本书籍的编写并出版。与护理同仁们探讨了疫情防控期间人员培训的方法,并总结出可借鉴的管理经验。

加强对疫情防控的同时,面临全院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她带领团队针对质控工作重点问题进一步梳理,加强了质控巡查的力度,带领全院护士做好门禁管理、细化陪住管理制度、加强消毒隔离及感控监督,并对重点科室进行点对点巡查指导,配合全院做好常态化疫情管理。“做一个有爱心、有技术、有责任担当的护理人是我的目标”,童素梅笑着说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供稿)

21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