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昕,向着“临床科学家”不断努力

生命时报 2021-12-08 10:46

青年创新.jpg

王昕

向着“临床科学家”不断努力

王昕,38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肿瘤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常委,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青年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获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华夏医学科技奖等荣誉;年主刀各类乳腺癌手术500余台。

王昕2.jpg

2019年的一天,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门诊来了一位母亲,紧随其后的是两个蹦蹦跳跳的孩子,瞬时让诊室变得有些吵闹。一向严肃的王昕却舒展开紧锁的眉头,一边仔细确认复查结果,一边欣慰地看着两个孩子在母亲身边转来转去。

谁也想不到,几个月前,这位年轻妈妈还在与厄运苦苦缠斗。“大夫,我能不能再多陪孩子几年……”话没说完,赵女士便哽咽起来。她不仅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是一名眼科医生,和大多数北漂青年一样每天早出晚归,为无数患者带来光明。不曾想,在人生第38个年头确诊了乳腺癌,她看着CT报告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考虑肺转移”的字眼,潸然泪下。面对这位年轻无助的患者,王昕暗下决心,一定会倾尽所能帮助她。

赵女士罹患的HER2(+)乳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癌症,被称为“环绕在粉红丝带上的黑蝴蝶”,具有病情进展迅速、转移风险高、局部复发率高等特点。再加上赵女士已经存在肺部转移,属于比较棘手的晚期患者,一向经验丰富的王昕也皱起了眉头。

王昕带领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召集联合会诊,与专家们讨论分析,力求为赵女士制订一套完美的手术方案。术前化疗期间,在乏力、呕吐等副作用的折磨下,赵女士日渐憔悴,昂贵的靶向药让她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每次查房,王昕都不断地鼓励她,在她一度萌生放弃的念头时,站在病床旁暖心地为她鼓气:“有好转了,我们再坚持一下!”有时,赵女士需要出门诊无法按时来复查,王昕总会耐心地等她工作结束。每每有人问起,王昕总是摇摇头说:“都是医生,我理解她的难处。”

然而,手术当天,复杂的病理情况远远超过王昕的预想。由于患者病情较晚,局部肿瘤十分巨大,转移淋巴结分布很广,且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不明原因的渗血更是加大了手术难度。但王昕沉着冷静,耐心细致地轻柔操作,止血、结扎、分离粘连、冲洗……一场长达2小时的左侧全乳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终于完美收官,王昕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感慨道:“真的是刀尖上跳舞。”手术是顺利的,王昕用高超的技术挽救了一位医生、一位母亲、一个家庭。

手术为赵女士解决了病痛的折磨,在细心照料下,她的康复状况十分乐观,很快便再次回到工作岗位。回想起那次手术,赵女士说:“王医生的手术做得太完美了,我除了感激别无他话。”之后,便有了文章开头赵女士带着孩子看望王昕的一幕。看着两个孩子已然长大不少,幸福地围绕在母亲身边,王昕感慨:“一切都是值得的!”

像这样的场景在王昕的诊室里经常上演。从医多年,王昕用满腔热忱接待患者,用精湛医术治病救人,坚持在临床、科普、义诊的一线,用爱浇灌生命之花。患者常常表示,能找到王医生看病就放心了。王昕手术细腻精准,擅长乳腺癌全乳切除后即刻再造、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联合术中放射治疗、新辅助化疗后前哨淋巴结活检等。他率领着一支年轻充满活力的团队,为一波又一波慕名而来的患者带来生机和希望。

纵使临床工作繁忙辛苦,王昕仍坚持在科研领域深耕,常常教育学生要向着“临床科学家”的方向不断努力。他提倡以转化医学为核心,从临床实际情况出发,发现和提出问题,最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以造福更多患者。

对于王昕来说,患者没有高低贵贱,没有孰轻孰重,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一直秉持着对每一位患者都负责任的态度,带领团队用心钻研每一场手术,不断开展新术式、探索新方法,旨在为更多乳腺癌患者带来福音。“当医生要心怀天下,搞科研要锲而不舍。”王昕常常对学生们念叨这句话。正是这种敢为人先、不怕困难的精神,鞭策他为更多患者带去希望。▲(王昕)

2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