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创新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生命时报 2021-12-08 10:44

青年创新.jpg

徐燕

创新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徐燕,38岁,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助理、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Thoracic Cancer》编委,《中国肺癌杂志》青年编委;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肺部肿瘤专委会青委会分会常务副主任;擅长肺部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发表医学论文80余篇,主持参加多项国家级或省部级课题。

徐燕2.jpg

“好的临床研究选题源于临床需求,要有前瞻性、创新性,同时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接着,要把临床研究选题凝练成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最终目的是通过临床研究回答临床问题……”某个周六晚上,徐燕为50多名医师讲解如何利用CAPTRA-Lung肺癌队列开展临床科研时说道。建立中国肺癌人群队列,用中国研究数据解决临床问题,是徐燕的梦想,也是她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

协和有三宝——病案、教授、图书馆。徐燕从做住院医师起,就经常查阅病案,从中寻找疾病诊治的线索和答案。每次翻阅协和病案,她都情不自禁地感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个案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都不及协和病案精彩。”她经常基于临床问题,总结协和病例资料,整理发表论文。“临床病例研究论文可以把我们看到的、学到的、总结的疾病诊治经验,科学有效地传播给同行,服务临床,这是有意义的临床科研。”

2011年,徐燕的导师王孟昭教授交给她一项任务——建立科室的肺癌数据库。接下来的两年里,徐燕将临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建立数据库的工作中,从纸质版表格,到电子表格,再到Access数据库,逐步建立起肺癌数据库架构。每次她都从病案科借出半米高的病案,逐页阅读,一位位患者的信息变成了一个个结构化的字段,平淡枯燥且似乎没有终点。两年的时间里,徐燕独自建立了囊括1千多例肺癌患者信息的肺癌数据库,同时,大量阅读病案的积累,也使她对肺癌疾病的诊治有了更深的理解。

肺癌数据库建好了,怎么用又成了一个问题。2013年,徐燕接诊了一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患者。该患者临床症状重,鞘内注射效果欠佳,但在加用靶向治疗后,临床症状居然奇迹般改善了。这是一个新的临床问题: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患者为何应用靶向治疗会有效?徐燕查阅文献并总结协和经验,发现此类患者应用靶向治疗疗效确切,但原因不明。在王孟昭教授的指导下,基于肺癌数据库,徐燕建立了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的研究队列,历时4年,确定了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驱动基因富集的特征,并建立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指导下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精准诊疗体系。基于该诊疗体系,很多患者得到了有效治疗,延长了生存期。

至此,徐燕认识到,临床数据对于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单中心研究的局限性。那么,如何建立实时、动态、多中心肺癌数据库?如何构建中国肺癌研究队列?如何利用中国肺癌数据解决临床问题?在王孟昭教授的领导下,经过1年的筹备,局部晚期及晚期肺癌患者多中心登记研究(CAPTRA-Lung研究)于2018年1月正式启动。从那一天起,徐燕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奔波于全国各地,召开分中心启动会,或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跟王孟昭教授共同带领团队伙伴一起更新数据库。目前,已有40多家医院的肺癌中心参与其中,超过8千例患者入组,基于该肺癌多中心研究队列的十多项研究和临床课题正在开展。教会年轻医生如何利用数据库开展临床研究非常重要,正因如此,开展临床研究相关培训成为了徐燕的另一项重要工作。

作为一名内科医师,徐燕对晚期肺癌诊治有着深入且全面的理解。长期的肺癌临床研究经验,使得她对肺癌疑难危重症患者的诊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她为众多晚期肺癌患者制订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捍卫了生命尊严。

徐燕常常跟同事和学生们说:“在临床工作中,要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临床问题,再利用科学研究方法解决临床问题,帮助病人解除疾患,这是临床研究的魅力所在。临床科研创新源于临床,最终服务于临床。我们协和的医学前辈们,都是一手做临床一手做科研,坚持用科研解决医学临床问题,方成医学巨匠!青年医师,也应如此!” ▲(徐燕)

22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