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哲峰,创新从解决身边的难题开始

生命时报 2021-12-08 10:23

青年创新.jpg

权哲峰

创新从解决身边的难题开始

权哲峰,45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创新与推广分会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近5年以唯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发明专利在内的17项专利;曾荣获首届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创新与推广分会医疗专利转化促进会决胜奖。

权哲峰2.jpg

医学是关乎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每一项创新成果的背后不仅是前沿的技术,更是对生命无限的关爱。

权哲峰刚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麻醉科的时候,对同事们熟练的血管穿刺技术大为震惊。所有麻醉科医生都对桡动脉和中心静脉穿刺得心应手,眼明手快。一边是同事们炉火纯青的技术,一边是自己拖拉笨拙的表现,使得权哲峰相形见绌,一度踌躇不前。但他很快就从沮丧的心绪中走了出来:“勤能补拙,只要坚持不懈,未来我一定能够迎头赶上!”

在2016年11月的一次肝移植手术中,患者的外周血管条件非常差,虽然手术室团队派出了最有经验的护理医生,但外周血管通路依然迟迟无法建立。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焦急万分的权哲峰一直在脑海中思考:“其他医院在面对这类问题时是怎么解决的?有没有解决复杂血管穿刺的特殊方法?”他意识到,这次问题不是个例,于是下定决心要钻研出解决办法。通过多方调查和查阅大量文献,他了解到,在国内这种情况大多数是由血管穿刺经验丰富的“神枪手”解决,而国外通常是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这种差异主要是国内麻醉科基本没有超声设备造成的。权哲峰由此看到了创新方向。“应用超声引导技术将来定会成为解决困难血管穿刺的主流做法,取代盲穿技术只是时间问题,这也是可视化时代去盲扫盲的需要。”他立刻决定以弯道超车的方式为北京佑安医院的困难血管穿刺问题注入新的动力。

然而,他在着手去做的时候才明白,开展这项完全陌生的技术困难重重。第一次使用超声后,权哲峰发现该技术并不是简单的可视化技术,因为展示完整的血管走形需要三维图像,而超声只能提供二维图像,这就是二维超声的缺点。这一技术限制决定了要想完全掌握超声引导下的血管穿刺技术,需要较长的学习曲线。权哲峰并没有因此停下钻研的脚步,而是围绕这个问题“对症下药”,不断尝试改进方法,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大大提高了超声引导下解决困难血管穿刺的成功率。该方法获得了北京市科委的立项,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麻醉学领域顶尖杂志《麻醉学》上。“我很庆幸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成为医学创新的一份子。” 权哲峰感慨道。

5年间,权哲峰先后获得了30项专利,在医学创新的路上奋力前行。他始终相信,在中国医生的共同努力下,属于中国的医学创新技术一定会像雨后春笋般接连不断,中国的医学技术水平一定能够走在世界前列,为全人类的健康送上一份份精美的礼物。▲(刘慧)

2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