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潍平,奔波在修复尿道的路上

生命时报 2021-12-07 19:15

金柳叶刀.jpg

张潍平

奔波在修复尿道的路上

张潍平,57岁,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理事,北京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泌尿外科联盟主任,我国小儿泌尿外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张潍平2.jpg

张潍平践行北京儿童医院“公慈勤和”的院训精神,以仁心行仁术。不论何时,无论多晚,只要有危急重症患儿,他都会冲在一线,直面挑战。他的女儿戏言:“爸爸有很多孩子,我只是他其中的一个,他更多的精力给了医院的孩子们。”

2000年深冬的一天,来自南方乡村的小伟(化名)被推进了北京儿童医院手术室。两年前的严重车祸导致小伟后尿道完全断裂,由于病情复杂,在其他医院经历几次手术均未成功。小伟不能像正常男童那样自主排尿,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小伟父母带他辗转求医,最后来到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毫不犹豫地收治了小伟,因为科室有一个永恒的信条:不放弃任何一个疑难重症患儿。小伟的尿道重建手术由中国小儿泌尿外科创始人黄澄如教授主刀。手术如预想一样困难,进展缓慢。到了下午4点多,张潍平刚刚完成了自己当天的手术,本来可以查房后下班,但是小伟的病情让他牵挂,他也担心老师的身体。当他看到高强度的工作已让74岁高龄的黄教授体力不济时,立即洗手、穿手术衣、戴手套,来到小伟身旁,替换黄教授主刀手术。小伟的严重尿道外伤导致会阴部瘢痕特别多,艰难地分离后才看到尿道的两个断端。为了暴露手术视野,切除部分耻骨联合,劈开阴茎海绵体脚。尿道缺损太长了,用阴茎皮肤岛状皮瓣代尿道......复杂的手术一做就是5个小时,顺利完成手术时已是晚上十点多。那一年,张潍平刚满36岁。很少夸学生的黄澄如教授,每当提起此事都赞不绝口:张潍平接替我手术一是因他孝敬老师,二是他有能力,他能把疑难手术做下来。

张潍平铭记老师的教导:追求医术,永无止境。术后小伟的恢复还不错,可以自主排尿,能够融入社会,但是由于外伤重、治疗延迟,留下了不少后遗症。为此,张潍平和老师孙宁总结前人经验,认为如果能在伤后早期做外伤修复,既能准确无张力吻合尿道,减少并发症,避免孩子长时间带造瘘管,给孩子减轻痛苦,又能大大减少医疗费用。从此,他们率先在国内开始了小儿急诊尿道外伤修复。这些车祸导致的尿道损伤病人大部分都是复合伤,几经辗转后,常常是夜里到北京儿童医院,所以半夜做急诊手术是常态。多少寒暑,他们俩争做深夜赶路人!

张潍平希望把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国内同行,他允诺:只要你们有“新鲜”尿道外伤,我随叫随到。他决不食言,急诊手术之路扩展到其他省市。经过他们的艰苦努力,急诊修复尿道外伤成为中国小儿泌尿外科的特色治疗项目,受邀到国际泌尿外科学术大会上作讲座。

医术无止境的追求是多方面的。尿道下裂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由于并发症高、手术难度大,治疗技术在早期只是掌握在少数医生手里。张潍平和同事经过基础研究、经验积累、改进操作,建立了完整的修复策略,并向全国推广,提高国内的尿道下裂治疗水平。

10多年前,腹腔镜手术在北京儿童医院远未普及,对开放手术已经得心应手的张潍平又开始摸索微创之路,应用于临床。他很快掌握了腹腔镜技术,并且示范给科室年轻人。至今,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的大部分上尿路手术采用微创。而张潍平在56岁之后,又开始学习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在科里第一个拿到了操作证书。

2012年,张潍平成为北京儿童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该科室一直是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实力最强的小儿泌尿外科,如何更好地发展科室,继续做专业领头羊,是摆在科主任面前的一大难题。张潍平迎难而上,敢于担当,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面战旗。在做好业务的同时,他还要为科室的发展殚精竭虑。张潍平十分注重年轻医生的培养,通过传帮带,他们的业务能力得到了国内同行及患者家长的一致认可和好评,中青年医生发扬科室的优良传统,继续追求医术的至高境界。▲(王文杰)

24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