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伟国,微创拆掉主动脉里的“致命炸弹”

生命时报 2021-12-07 19:09

金柳叶刀.jpg

符伟国

微创拆掉主动脉里的“致命炸弹”

符伟国,59岁,中国首位血管外科博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博导、二级教授,复旦大学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长。他带领团队钻研主动脉微创治疗新技术,完成全球最大样本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和全国最大样本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将两者手术死亡率由>10%和>5%,均降至<1%,使两种高致死性主动脉重症“易治、可控”。

符伟国2.jpg

75岁的张先生傍晚突发腹部剧痛,于附近医院就诊,经腹部B超等检查后诊断为“腹主动脉瘤”,为进一步诊治,来中山医院急诊。血管外科总值班接到急诊电话后,迅速赶到抢救室,并汇报符伟国教授。当时CT还未出书面报告,看了工作站上的CT图像后,符伟国教授迅速做出判断:“患者腹主动脉瘤已经破裂,必须立即手术!”腹主动脉瘤破裂十分凶险,大量的血液从破损处涌出,造成患者在极短时间内死亡,临床上抢救成功率不到1/10。

想要挽救患者生命,准确迅速的决断、高超的手术技巧和多学科团队配合三要素缺一不可。符伟国教授当机立断制订了微创腔内修复的治疗方案,迅速安排手术。虽然腹主动脉瘤破裂生还希望渺茫,但符伟国教授团队却创造了奇迹,配合娴熟,在动脉瘤已经破裂的情况下,争分夺秒赢得了宝贵的手术时间。通过精准定位,快速成功植入了人工血管内支架,彻底地修复了破裂的瘤体。经过治疗,张先生顺利出院了。他激动地表示:“感恩中山医院符伟国教授团队的医护人员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以上的诊疗过程早已成为符伟国教授每天的常规工作。符伟国教授带领中山血管外科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主动脉腔内微创治疗新技术,并于1998年和2000年分别完成了首例腹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截止2021年上半年,中山医院血管外科完成了全球最大单中心样本的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TEVAR)以及全国最大单中心样本腹主动脉腔内修复。在临床工作中,符伟国教授发现一些病例在TEVAR术后不明原因猝死,未查到相关报道。经制定详尽方案,捕捉证据,符伟国教授终于找到了答案——“逆行性A型夹层”,即在支架近端出现新破口,向升主动脉逆向撕裂,导致心包填塞或破裂,死亡率高达27.3%。2009年符伟国教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系统论述了“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后并发逆行型A型夹层”,研究成果发表于世界心血管期刊《循环》杂志。2010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支架源性新破口”的概念,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之后符伟国教授通过一系列研究,系统、全面、深入阐述了“支架源性力学损伤”的发生机制,为主动脉夹层的腔内微创治疗的技术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新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的开发指明了方向,从而使得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更加安全可靠地由“巨创”过渡向“微创”,造福了无数患者。

符伟国教授也注重血管腔内治疗器具的国产化研制。在长期临床工作经验的支撑下,符伟国教授设计研发了以其姓氏命名的FuStar可调弯鞘,为动脉疾病腔内治疗提供了新的实用器材,获得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和欧盟CE认证,远销欧美。针对国人主动脉夹层高发特点,符伟国教授又设计研发了Fabulous胸主动脉夹层专用支架,并自主设计研发出Futhrough原位开窗系统、Fusmart可调弯导管,为腔内微创治疗提供了实用的创新性器具。

符伟国教授还非常重视与国内同行的交流以及提升基层医院血管外科建设。在符伟国教授带领下,中山血管外科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师学习任务,迄今已培养进修医师逾400名。目前国内半数以上的血管外科骨干都曾在中山血管外科学习,中山血管外科也被视作“中国血管外科医生的摇篮”。从2008年起,符伟国教授带领中山血管外科团队每年联合组织的中国血管论坛暨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血管外科疾病的治疗进展”,已成为国内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血管外科专业会议之一。

回顾三十余年从医历程,凭借着砥砺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符伟国教授带领中山血管外科在国内率先摸索出一条可行之道,并一步一个脚印向着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同时,符伟国教授也始终在一点一滴的临床工作中为病人排忧解难,回馈患者及家属的每一份信任,用实际行动向后辈传递着医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方刚 董智慧)

2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