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力生,让数千聋儿重获“新声”

生命时报 2021-12-07 18:52

金柳叶刀.jpg

余力生

让数千聋儿重获“新声”

余力生,55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常委,国际耳内科学会中国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华耳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德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会员;获北京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余力生2.jpg

在职业生涯救治的无数个患者中,有1例病例始终让余力生印象深刻。一次在云南做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当地医院请他看了一个14岁的患儿,高烧一月不止,伴发严重头疼,持续抗生素治疗无效。在接诊时余力生根据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特殊气味,很快判定患儿是胆酯瘤同时伴有脑脓肿。这个家庭非常特殊,3个孩子已经有两个去世,这个患儿是家中的唯一希望。当地医生提出能否转到北京治疗,余力生敏锐判断出转运途中患儿很可能会发生生命危险,决定退掉机票,当日急诊手术。这样的手术难度高、风险大,最终半个小时放出了脑子里50毫升的脓液,使患儿转危为安,当晚体温就恢复正常。余力生心中很清楚,这次冒了极大的风险,如果脑子的脓液放得太快,很容易发生脑疝。但余力生更明白,作为医生他不接这活儿,患儿肯定死亡,冒险是做好的选择。

出手术室后,患儿母亲拿着一个层层包裹的小包,里面都是零碎钱。因家贫,孩子母亲拿出家里所有的钱表示感谢。余力生拒绝了这份“好意”。给人印象深刻的不只是余力生在专业领域的渊博学识和精湛技术,更打动人的是他的医者仁心。他常说:“要做有技术的医生,更要做有温度的医生,温度在于对患者的温和耐心、认真负责,也在于医者胸怀的博大和博爱。”在他的倡导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承担了多项贫困聋儿救治项目,数千名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获“新声”,减轻了他们的家庭负担,更使他们能正常地融入学校和社会。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多年来积极响应中组部组织的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作为科主任的余力生更是亲力亲为、冲锋在前。2016年8月,应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邀请,余力生来到雪域高原,刚一下飞机就马不停蹄地来到手术室。一位幼小的藏族女孩,多年的中耳炎导致右耳听力下降,等待着余力生亲自主刀手术。更衣、刷手、铺台、消毒……在自身血氧饱和度只有80%~85%的情况下,余力生一边手术,一边给当地的医生们讲解。在耳科显微镜前他目光如炬,提捻柳叶刀的动作自信娴熟,浑然不觉自己身处海拔3600米的高原。术中彻底清除患儿中耳内的胆固醇肉芽肿,安装人工听骨,手术顺利完成。手术结束摘下口罩的瞬间,他的口唇是青紫的,在吸氧稍事休息后,又开始了下一台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为了让更多藏族同胞的孩子能早日听到这个世界的声音,在短短两天半时间内他就完成了11例人工耳蜗植入,接近既往援藏1年的人工耳蜗手术量。

在30年的行医生涯中,余力生始终不断超越自我、超越前人,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国际第一。余力生是最早在国内将软骨技术引入中耳手术,并对这一手术技术进行了推广;完成了我国大陆首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完成了我国首例单侧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首例梅尼埃病患者人工耳蜗植入等;提出了糖皮质激素耳后局部给药这一国际首创的治疗方式,同时提出梅尼埃病新的发病机制,并将手术方式进行了优化改良,新术式不会扰动中、内耳结构,风险小,疗效进一步得到改进。

作为耳科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余力生知道自己有责任让先进的技术推广到全国更多地方,尤其是提升基层诊疗技术水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每年举办耳科诊断与治疗进展学习班,指导全国数十家医院开展人工耳蜗植入。余力生则毫无保留地与全国各地的同道交流,倾囊相授临床诊疗中新的心得和体会。科室的进修医生从远疆到近郊,无数青年医者慕名而来满载而归。其中不少医生已成长为当地的知名专家,独当一面。

在余力生看来,医生是一个积德的行业,医者仁心是践行一生的诺言。用大仁大爱给冰冷的柳叶刀赋予炽热的温度,会让更多人的世界动听起来。▲(钟艳宇)

2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