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跃林,引领踝关节微创治疗

生命时报 2021-12-07 19:24

金柳叶刀.jpg

胡跃林

引领踝关节微创治疗

胡跃林,63岁,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师从我国运动医学创始人曲绵域、田得祥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国足协医学委员会副主任、亚足联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顾问委员、北京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组长;2019年获得亚足联足球医学和科学大会为足球服务金奖;从事运动医学33年,致力于为中国运动健儿保驾护航,助力马龙、李娜、巩立娇等数十名高水平运动员重返赛场,再夺奥运冠军。

胡跃林2.jpg

12月1日,冬奥倒计时66天,距离北京市70余公里的延庆赛区天气晴朗、万里无云,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首次开展医疗保障实地演练。

演练场上,一位身穿防护服指导演练的医务人员成了“主角”,他就是延庆冬奥村冬奥综合诊所(负责人)医疗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的著名运动创伤专家胡跃林,人称“胡一刀”。

预约就诊、急诊急救、发热处置、隔离转诊……按照既定演练项目,胡跃林在医疗防疫经理和疾控专家的全程协助下,带领来自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口腔医院、北京老年医院等6家单位2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保障团队,全程使用英语交流,现场测试各项工作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流程。

演练结束后,胡跃林又带着队伍就演练效果、重点环节和弱项进行了探讨交流。通过此次实地演练,提升了延庆冬奥村综合诊所医疗保障团队医疗保障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了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优化医疗保障方案提供了参考。

谈及顺利完成此次演练的心得体会,胡跃林说:“以演练总结冬奥经验,用多年下队服务国家运动员的宝贵经验指导实‘战’”。

作为中国奥委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最早且唯一指定的运动员伤病防治中心,下队为国家运动员们服务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的多年传统。胡跃林作为足踝亚专科专家,已下队服务工作32年,并多次服务国家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先后圆满完成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4年男足亚洲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2020年东京奥运会医疗保障任务,并多次受表彰。

身为亚足联科学委员会委员,胡跃林多次获聘医务总监负责多个赛事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得到了国际足联高度评价以及亚足联的多次表彰。

一系列表彰的背后,是胡跃林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高超的手术技艺和勤于学习、善于创新的精神意志。

2001年,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将踝关节镜用于足踝运动损伤的治疗,从而开创了踝关节疾病微创治疗的先河。这个创新技术不仅定位病灶准确,而且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显著加速术后康复。目前,他已主刀踝关节镜及足踝微创手术5000余台。

20年来,胡跃林不断拓展踝关节镜手术的新技术及应用疾病范围,建立系统的软骨损伤、韧带修复、距下关节镜、后踝关节镜等技术流程。作为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足踝外科学组顾问委员,他积极参与该手术的技术推广,参与制定足踝外科和足踝运动损伤相关指南和专家共识4项。

作为国家体育总局会诊专家、亚足联科学委员会委员、体育总局备战奥运会特聘专家等,胡跃林将踝关节技术广泛用于运动员的治疗,助力张继科、刘国正、叶诗文、李娜、郑洁、赵宏博等数十名高水平运动员重返赛场,再夺世界冠军。获得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体育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伴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胡跃林在运动创伤领域探索从未停止。

2002年,针对踝关节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及下胫腓分离病例,胡跃林在国内首先开展三角韧带一期修复手术和早期康复诊疗方案,极大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特别是使很多优秀运动员重返赛场并创造优异成绩。

2008年,胡跃林在国际上首次使用自体带骨膜的髂骨单个柱状骨移植术,治疗重症踝关节距骨骨软骨损伤(巨大骨囊肿),有效解决了传统马赛克手术中,移植物与移植物间隙的链接融合问题。新的术式中,髂骨移植物的表面骨膜生发层被保留,更利于软骨的形成。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运动功能回复良好。目前,该手术方法使得200余位患者获益,此项科研成果也发表在《美国运动医学杂志》《关节镜杂志》等8家国内外运动医学领域顶尖国际期刊上。国内第一例第一跖趾关节金属假体全关节置换术、第一例……,胡跃林的创新术式还有很多。

每次出门诊、下队或是去球场探望运动员,他都会被立刻团团围住。对于自己的“义务出诊”,胡跃林表示,从事运动创伤领域近40年,只有给患者做治疗人生才有意义。谈及“胡一刀”的由来,胡跃林表示这是鼓励更是鞭策。▲(王丽)

2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