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莲芝,陪艾滋患者走出沙漠

生命时报 2021-12-07 18:40

徐莲芝.jpg

徐莲芝

陪艾滋患者走出沙漠

徐莲芝,87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艾滋病防治工作50年,是我国第一个诊治艾滋病患者的医生,创办了中国早期救助艾滋病的民间组织——爱心家园。1999年荣获全国预防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英国贝利·马丁奖,2006年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2008年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等荣誉。

生命之尊-徐莲芝.jpg

1990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了我国第一例中国籍艾滋病患者,徐莲芝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诊治艾滋病患者的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初,多数人谈“艾”色变,对艾滋病患者避之不及。为避免引起恐慌,佑安医院甚至没敢直接写出这种疾病的中文名称,只能写作英文“AIDS”。

由于第一次接触艾滋病,缺乏相关的治疗经验,徐莲芝非常紧张,但作为资深感染科医师,她还是坚持带领科室人员投入到这名患者的救治中。为保险起见,徐莲芝和其他医护人员戴上口罩、穿上高筒靴,以防被感染。这副全副武装的状态,吓坏了本身就脆弱敏感的患者,他情绪变得更加激动,开始发脾气、摔东西。但徐莲芝没有退,而是走近患者,耐心劝导,还亲手为他梳头、理发。这些零距离接触的暖心之举,逐渐打开了患者心扉。他哭着说:“自从我得病后,亲人和朋友都不理我了,我越来越孤独,这比死还可怕……”听到这番话,徐莲芝的内心被深深触动,也深刻体会到,对于艾滋病患者来说,理解、关怀与治疗同样重要。

之后的每一次诊疗中,徐莲芝都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这一点。初来就诊的感染者,大多处于不同程度的绝望中。有家属会对患者说:“你自己去想办法,不要把病带到家里来。”这种冷心的话,加重了感染者的绝望,他们或是选择放弃,一进医院就要求安乐死;或是带着厌世心理浑噩度日……“你可能会丢掉一切,但唯一不能丢的是希望。我在医院等你。”这句话,徐莲芝不知说过多少遍,也不知为多少绝望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在诊治过程中,也总会有些不配合的患者。赵女士的丈夫因患艾滋病去世,徐莲芝担心赵女士也被传染,想让她前来做个血检。不料,找到赵女士后,徐莲芝迎来的却是一通责骂——艾滋病给赵女士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她不允许任何人提及此事。然而,闭口不谈并不能让赵女士的患病风险消失,徐莲芝觉得自己有义务提醒她。一天两天三天,徐莲芝不厌其烦地找到赵女士,向她讲解艾滋病的传染、预防,以及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渐渐地,赵女士被说服了,主动接受了检查和治疗。

这条抗艾之路,徐莲芝一直走得十分艰难,安抚和治疗患者不易,劝服家人、朋友去接纳患者更难,但她不想放弃。徐莲芝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地开展科普宣传活动,20年来累计接听电话数万次,深入大学校园开展科普讲座百余次。

1998年,徐莲芝和同事一同创办了中国早期救助艾滋病的民间组织——爱心家园。她们在艾滋病房的门前挂出了“爱心家园”的牌子,专门在病房里腾出一个活动室,让病友们看书、下棋、聊天,互相交流、鼓劲儿。“让爱心家园成为艾滋病人真正的家!”这是徐莲芝创办爱心家园的初衷。家园建立后,她经常在这里陪伴病人,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每年除夕,徐莲芝和医护人员还会在这里和患者一起包饺子,一起吃年夜饭,一屋子全是笑容。无数的病人在这里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与困难。徐莲芝就是他们的家长,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艾滋妈妈”。

令徐莲芝感到欣慰的是,很多艾滋病患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也相继回“家”,变身家园内的志愿者,给正处于迷茫中的病友以鼓励和支持。有名患者发现感染时,免疫指标很低,还有高烧、口腔感染、皮疹和肺部感染等症状,但经过治疗,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出院后,他常会带着一些有疑虑和恐惧心理的人前来看病,还写了一本名为《我要活过去》的书,希望能激励和他一样的患者。患者帮助患者,这远比医务人员的劝说更有力量。

家园成立20年来,已发展志愿者数千人,温暖着越来越多的艾滋病患者。当年,贝利·马丁基金会创办者马丁·哥顿到“爱心家园”考察后,激动地对部委陪同人员表示:“徐莲芝是你们的‘国宝’!”1999年,徐莲芝荣获全国预防艾滋病性病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英国贝利·马丁奖,2006年被授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心大使”,2008年荣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等荣誉。

不仅为患者带来“心”的力量,治疗药物也曾经过徐莲芝的“口”。随着艾滋病研究的深入,不少国产“鸡尾酒”进入临床试验,但徐莲芝担心药物会有腹泻、肝损伤等副作用,每次新药送来,她都要自己先试喝几天,没问题之后才敢用在患者身上。

“艾滋病患者就像沙漠中的旅行者,他艰难地忍受着烈日、焦渴和孤独,我能做的就是陪着他走出沙漠。”徐莲芝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已经87岁的徐莲芝,退休后依然坚持每周出2天门诊,并按时查房,和许多患者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她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工作和牵挂的患者。▲(刘慧)

2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