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昌,中国危重症医学创始人

生命时报 2021-12-07 18:40

陈德昌.jpg

陈德昌

中国危重症医学创始人

陈德昌,89岁,北京协和医院原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太平洋危重病医学联合会(WPACCM)理事,世界危重病医学会联盟(WFSICCM)中国代表。作为中国重症医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将重症医学理念较早、系统地引入中国,并在此后40年间引领这一新兴学科蓬勃发展。

生命之尊-陈德昌.jpg

新冠疫情暴发,使重症医学再次为全社会所瞩目。但人们可能难以想象,仅仅40多年前,国内甚至很多医生都不知道重症医学科能有什么用。从无到有,再到如今的备受重视,重症医学的发展之路上,印刻着陈德昌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

在协和创建全国第一家ICU

1964年初,陈德昌奉原卫生部调遣,离开上海,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并成为中国现代基本外科、危重病医学和肠外肠内营养学科奠基人曾宪九教授的一名学生。

20世纪50年代以来,重症医学在欧美国家率先兴起,新的概念相继问世。ICU(重症监护室)的建设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某些生理或生化实验室技术也进入临床实践,成为实时的、动态的床边监测。曾宪九教授敏锐觉察到了这一变化,同时也意识到,北京协和医院必须建设自己的现代化ICU。这一想法直接影响到了陈德昌的选择,在后来的一些回忆文稿中,他不只一次感念恩师将自己引向了重症医学领域。

1979年,陈德昌被医院外派到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科钦医院(CochinHospital)学习现代重症医学知识,两年后学成回国。1984年,参照国际先进的学术理念和组织模式,协和医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家规范化的综合性ICU,有7张床位,陈德昌被任命为首任科主任。

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ICU能干什么。陈德昌和搭档马遂大夫经常去游说其他科室,把危重症患者转过来,甚至从院外把生命垂危的患者转到ICU。一份1983年3月30日的病案上清晰地记载着:“经我院陈德昌大夫会诊,并经陈敏章院长同意,患者于今晨4:10急转入我院ICU”。

ICU的诊疗经验就这样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一个屋、一张床,陈德昌和马遂大夫两个人,24小时轮流倒班,逐渐探索出重症医学科的诊疗规范,并赢得同行认可。对重症患者而言,生命总是以小时或分钟来计算的。陈德昌团队就是在这样严密的监护和高强度的治疗中,从白驹过隙的一瞬间,抓住生命的转机。

带领团队攻克多器官功能衰竭难题

建科伊始,ICU的学术氛围就非常浓厚,紧跟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感染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是国际医学界共同面对的研究难题。陈德昌曾撰文介绍当时的研究背景:“细菌及其产物可造成全身炎症反应与代偿性抗炎症反应失衡,导致广泛组织破坏,引起MODS。20世纪90年代以来,采用抗炎症介质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相继失败,四个器官序贯性发生功能衰竭者死亡率100%。”这个难题,成为陈德昌团队的主攻方向。

1982~1999年间,协和ICU共收治危重患者3760名,其中MODS患者800余名,由严重感染诱发者占MODS的60%,这在当时为国内最大宗的病例。以此为基础,陈德昌团队对全身感染和MODS进行了系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他发现,这种感染不在局部而在全身,因此更名为全身性感染。这种感染既没有脓也没有毒,一旦触发,就像原子核裂变一样,发生炎症瀑布式反应,导致一个个器官序贯倒下,最终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陈德昌总结感染性休克治疗的临床经验,指出治疗关键在于早期纠正低血容量,提高氧输送,避免持久性氧债,并有效控制或清除感染灶。这一认识最终使感染性休克的病死率从66%下降至4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但陈德昌没有止步于此,他带领团队进一步研究,发现细胞因子IL-1家族基因多态性与全身性感染相关。该研究为在基因水平防治严重感染提供了依据,有助于筛选高危患者,以进行相应的预防。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危重病医学会专业期刊时,同行点评认为,本研究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严重感染研究的新发展,在国际上处于前沿。2002年,陈德昌团队的研究“全身感染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担重任奔赴一线挽狂澜

作为国内重症医学的领军人物,陈德昌历次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力挽狂澜。

1971年,他曾作为中央赴西藏阿里第二批医疗队队长,奔赴雪域高原。医疗队经常骑马深入牧区巡诊,从日土县到辖区的热帮、多玛、日松、乌江等区,一骑就是八九个小时。一次长途出诊,因当天无法到达目的地,陈德昌只能夜宿在羊圈里。第二天醒来,他翻不动身,才发现自己被夜里下的大雪埋上了。万幸的是,口鼻呼出的热气把厚厚的积雪吹出了一个洞,他才没有被大雪憋死。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日土县,陈德昌带领医疗队开展了外科、妇产科、口腔科等藏民急难愁盼的手术,短短3个月,就完成了70多例。医疗队的付出,换来了当地藏族百姓的全权信任,家属不需要先听取活佛的旨意再作决定,成就了一个了不起的转变。

2003年,“非典”暴发,陈德昌再次担当重任。他奉调北京防治指挥中心,多次参加危重病人的会诊,并曾上书中央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建议动员三甲医院ICU医师和护士,集中治疗“非典”危重患者,以降低病死率。

如今,ICU的学科建设以空前的速度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仅在陈德昌的培养发展下,就走出了大量国家级的重症医学领军人才。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创始人刘大为教授,“重症八仙”中的杜斌教授、邱海波教授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对此,陈德昌在深感欣慰的同时,也寄语年轻人:“在当今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的头脑不能成为文献资料的跑马场,而要运用逻辑性思维能力,从多变的临床现象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创新的构思,探索并理解变化的真实意义。‘重症医学的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心态,是意志,是想象力,是激情,是对科学的真诚,是对真理的追求。”▲(陈恔、干玎竹)

2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