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以院包科”对口帮扶

生命时报 2021-12-07 18:48

金牌团队.jp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以院包科”对口帮扶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拥有在职医师30人、技师6人、呼吸治疗师3人、护士95人;其中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常见病、疑难/罕少见病及危重疾病,年门诊量超过10万。2012年,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7年成为首批全国呼吸与危重症(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8年被评定为PCCM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jp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建于20世纪70年代,学科在气管炎门诊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截至目前,科室年门诊量超过10万,每年收治患者普通病房2000多例,重症监护病房600例以上。

通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取得显著成绩,呼吸系统感染、呼吸危重症、睡眠呼吸疾病、肺功能与呼吸生理等专业在国内学科领域也名列前茅。

完善学科促发展。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老一辈学科带头人赵鸣武、姚婉贞的带领下,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发展基础,并确立了慢阻肺临床与基础研究为学科主攻方向,先后承担“十五”“十三五”慢阻肺科技支撑项目、卫生公益行业专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慢阻肺方向)20余项;组织开展了多项慢阻肺全国多中心研究;牵头(主笔)制订国内多项慢阻肺指南和诊疗规范,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2版、2007版、2013版)《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疗规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推动了我国慢阻肺的规范化防、诊、治工作。

勇担使命敢作为。从2003年抗击“非典”(SARS)、2009年甲型流感到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历届学科带头人赵鸣武、姚婉贞、贺蓓、孙永昌及多名专家入选全国或北京市专家组,参加国家医疗队,参与国家卫健委方针政策、诊疗方案的制定和患者会诊工作,为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做出突出贡献。在北京“非典”(SARS)疫情期间,作为全国防治非典指挥部呼吸领域医疗专家,赵鸣武教授参加北京地区疑难重症会诊时,坚持去床旁检查病人,根据传染源是病毒这一特点,提出具有建设性意见的治疗方案,得到业内一致认可。孙永昌作为医院SARS临时病房副主任,首批进入SARS病房,负责留观病人,最后140多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或转入定点医院。在新冠疫情期间,多位中青年专家在增援武汉、北京市疫情防控、医院发热门诊和常规医疗工作多条战线上做出了贡献,多人获得各级表彰——沈宁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孙永昌荣获“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和“北京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标兵”;朱红和周庆涛均获得“首都阻击战卫士”。此外,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作为牵头单位获得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立项,建立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基于物联网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管理模式;基于国家卫健委相关规范指南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疫情防控实践经验,作为副主编孙永昌、周庆涛参与组织撰写《新冠肺炎相关专科问题的处理》(中英文版),为国内疫情防控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大爱无疆显仁心。从2015年开始,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卫健委组织开展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任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承担第四批到第六批援藏医疗工作,先后派出杜毅鹏、丁艳苓和梁瀛三位副主任医师进行“以院包科”的对口帮扶工作,为整体提升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服务能力做出积极贡献。在三位援藏医疗专家的努力和推动下,2021年6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通过呼吸与危重症(PCCM)专科规范化建设项目的专家认证,成为西藏地区首个通过此项目认证的学科,为学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在全区PCCM规范化建设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至2021年8月,三位援藏专家不畏困难、兢兢业业,圆满完成3年援藏任务,得到西藏同行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是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全体医务人员努力践行的初心和誓言。正如赵鸣武教授所说,“作为医者,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在病人命悬一线的紧急关头,只有倾情付出、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性命相托;也只有不断精进自己,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王丽)

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