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莉,用爱守护透析患者“生命线”

生命时报 2021-12-07 18:25

人文情怀.jpg

陈文莉

用爱守护透析患者“生命线”

陈文莉,52岁,武汉市中心医院肾病内科主任,二级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肾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带领团队管理好近900名透析患者,打造透析血管通路特色技术,主动深入基层及社区进行慢病筛查,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做出重要贡献。

陈文莉-1.jpg

2021年10月12日早上8点,48台血透机依次排开飞速运转,陈文莉和60多名医护人员上机、测血压、查体征、床边巡视……这里是关乎尿毒症患者生命的地方——血液透析室,每个患者平均每周要来这里2~3次。

作为肾病内科的“大管家”,陈文莉从亲手建立该科室起,就二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些肾透析患者的生命。在武汉市中心医院,常年血液透析的患者有近600人,腹膜透析患者300人,为此,医院在南京路、后湖两个院区开设了3处血液透析室,陈文莉和她的团队每周都在奔跑中度过。

2020年疫情肆虐时,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被征用为第二批收治发热病人的定点医院,这意味着该院区的透析室得暂时关闭了,但对于尿毒症患者而言,延长生命的血液透析一天也不能停。于是,南京路院区透析室的病人从原来的200多人,一下增加到500人,“机器不够,床位不够,我们就延长工作时间,哪怕不休息也要让所有病人做完透析!”为了守护住这些尿毒症患者,陈文莉和团队豁了出去,当即决定每天24小时排班,昼夜接力值守,为透析患者守好“生命线”。

陈文莉坦言,让她特别感动的是,在当时战疫的非常时期,科室医护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男同事主动承担了夜班、深夜班,“大家多做一些,就能多救一个病人,我们辛苦一点也值得。”在24小时运转的血透室,陈文莉和团队一起坚守奋战了70多天,为500余名透析患者带去生的希望。疫情解封时,一位患者心疼地看着从90多斤掉到70多斤的陈文莉,抱头痛哭。回忆那段艰难岁月,陈文莉说,来不及多想,跟打仗一样,只能带头往前冲。

从医近30年,陈文莉从一名普通医师逐渐成长为一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肾病内科专家,她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俯身看病,传承医脉。从2002年担任肾内科医生至今,陈文莉一直保持着一个特殊的习惯——观察患者尿样。她说,“仪器检测结果与医生亲眼观察相结合,诊断才更准确,对患者也更负责。”

几年前,一位35岁的女白领因不明原因持续腰痛、高烧、血尿入院,在做完CT检查回到病房后说“憋不住了要解手”。陈文莉正好来查房,她习惯性地拿来便盆,让患者便后给她看一看。当一摊混合着血块、脓液的尿液呈现在眼前,异味也随之袭来,病房里不少人快步往外走,而陈文莉只是淡定地戴上口罩凑过去仔细瞧。“一般出现尿血会考虑是否有肿瘤,但当时仔细查看尿液后我判断不太像肿瘤,可能是炎症化脓造成的肾脓肿。出现脓血尿可能是在做肾脏CT过程中,肾脓肿意外破裂随着尿液排出体外。”陈文莉随后对患者采取了加强消炎等对症治疗,不久后CT检查结果印证了她的判断,经对症治疗后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观察尿样这类脏活,陈文莉从来都是亲力亲为。据不完全统计,她平均每天查看尿样近20份,20年来观测尿样10万余份。不仅自己坚持查看尿样,她还把一些简单的方法教给患者,让他们能了解自己的病情,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此外,陈文莉还带领团队开通了科室微信公众号,自己亲自录制科普视频,让更多患者了解如何观察尿样,并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去社区、基层医院义诊,普及慢性肾脏病防治知识。在门诊,常能看到一些患者从包里掏出一瓶晨尿尿样,向陈文莉咨询。69岁的老患者陈奶奶说:“等陈主任看了尿样后,说句没什么问题,我们就放心了!”

“面对病魔,医生与病人是在同一个战壕携手奋战的战友”,这是陈文莉一直在科室推行的理念。为抢救重症患者,她时常彻夜不眠守在患者身边,直到转危为安。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刚下班,只要病人有需要,陈文莉都会出现在患者身边。在临床工作中尽职尽责,面对有困难的患者,陈文莉也常常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名17岁的单亲家庭男孩得了红斑狼疮,她号召科室人员捐款1万元,解决了其透析费无着落的难题;有瘫痪在床的尿毒症患者来趟医院不容易,她组织腹膜透析小组,坚持10余年上门为其免费进行腹膜透析护理服务;曾有尿毒症患者去世了,仍有家属专程到医院感谢陈文莉,感谢她多年细致的关爱和照顾……

陈文莉的付出,赢得了患者和家属们的爱戴,她微信里有几十名老患者,在寻医问药的诸多留言中,常常有许多嘘寒问暖的话,“陈教授,天凉了,你注意身体啊!”“陈妈妈,想听你的声音了。”

“一个医生,一个人说她好不算什么,所有病人都说她好,说明她是真的好,值得信赖和依靠。”老患者朱运香这样评价陈文莉。▲(武汉市中心医院李蓓)

2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