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冰,为患者计长远,托起生命的蓝天

生命时报 2021-12-07 17:51

中华医药贡献.jpg

张冰

为患者计长远,托起生命的蓝天

张冰,62岁,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临床中药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临床型),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名师,首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信息与大数据分会会长,中国药学会临床中药专委会、世中联临床用药安全研究专委会、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分会副会长/副主任委员;获国家及省部等各级科研、教学奖50余项。对于内分泌-代谢、变态反应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肿瘤中医药辅助治疗积累心得。

中华医药-张冰.jpg

2021年4月22日,一位阿姨走进国医堂张冰主任的诊室,手里拿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她紧握张冰的手,大声说到:“张主任,您救了我的命啊!”

这位吴阿姨(化名)今年57岁,面色红润,体态丰腴,完全看不出是一位乳腺癌晚期患者。2017年6月,吴阿姨第一次来到张冰门诊,她半躺在诊室外的长椅上等候就诊,此时的她已是乳腺癌晚期,癌细胞已转移至肺、肝、骨、颈淋巴结,身体极其虚弱,无法立坐,胸前创口不断地渗出脓血。张冰看到她,立刻上前搀扶并为其诊疗。她紧紧握住吴阿姨的手,不断轻声道:“妹妹咱不怕、不怕,咱们会慢慢好起来的”“咱们要一起坚持下去!”同时以自己罹患乳腺癌并坚持斗争近十年的亲身经历作为鼓励。吴阿姨的眼神由最初的绝望,逐渐透出坚定和希望。在后续的诊治过程中,张冰根据吴阿姨的病情变化,不断调整治疗思路,并结合其药物过敏性体质,制定个性化用药告知,重点关注用药后反应,确保其用药有效、安全。随着复诊,吴阿姨的病情平稳,胸前破溃之处逐渐收敛、愈合,体力有了明显增强,精神逐渐饱满。她每次复诊时都会叮嘱张冰的跟诊学生:“你们要好好跟张主任学习啊,张主任救了我的命,我能活到现在很感谢张主任。”2020年初,吴阿姨因新冠疫情无法进京,她一下就慌了。张冰说:“妹妹不用怕,我们视频随时联系,继续治疗,你有任何的不适立即联系我,我们一直在!”就这样,从线下到线上,从2017年至2021年,吴阿姨已从卧病在床到能自理家务、跳广场舞,并能千里迢迢赶来北京向张冰致谢。于是出现了开头所述的那一幕…

这仅是张冰日常门诊工作中的一个小片段,吴阿姨这样的患者也是张冰众多患者中的一个缩影。张冰主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锦旗挂满了办公室的墙壁。患者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因为门诊患者众多,往往过了下班时间,张冰诊室仍围满患者,然而不管多晚,张冰都坚持认真为每一位患者复诊。

“为患者计长远”是张冰时常教育学生的一句话,也是她临床工作中的真实写照。患者往往因治病心切,经常提出“多开药”“开猛药”的请求,张冰都会从病情发展、诊疗方案、组方思路、用药监护等全方面耐心、细心地对患者进行治疗、用药宣教。在临床带教中,张冰也时常告诫学生,不仅要注重治疗效果,更要重视用药安全,不可一味追求快效而罔顾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学生们在跟诊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岐黄医道的精髓,更领悟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张冰立足一线临床、教研38年。作为孟河京派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精医明药深探索,合理用药助疗效”的临床理念,建立了“整合论治”“肝决中焦”的临床治疗特色。提出“痛风病”新认知,创立“整合论治痛风病”策略。同时,注重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凝练“识毒-用毒-防毒-解毒”的用药警戒策略与方法,主编我国首部《中药药源性疾病学》《中药药物警戒》,填补中药药物警戒研究领域的空白,主持出版中华中医药学会《上市中成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目修订技术规范》系列团体标准6项,在养生堂、健康之路、夕阳红、万家灯火等10余家电视及新媒体上传播中医科普知识。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建立传承工作室5家,创新“名医工作室—医院—大学”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传承谱系。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创新临床中药人才培养,为我国医疗机构输送了一批临床中药学种子人才,服务于国家战略、公众健康需要。

“行医执教既是一份使命,更是一份责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教师,没有特殊的事迹”。张冰如是说。她用大医精诚的赤子之心诠释着为师、为医、为药的精髓,将爱专业、爱患者、爱学生的初心融于心、化于行,践行为患者计长远,托起生命的蓝天。▲(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供稿)

2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