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宪波,新冠病房里“爱絮叨”的中医主任

生命时报 2021-12-07 17:55

中华医药贡献.jpg

王宪波

新冠病房里“爱絮叨”的中医主任

王宪波,男,58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传染病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王宪波在国内率先提出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预警机制;新冠肺炎期间,参与制定北京市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方案。

中华医药-王宪波.jpg

举止儒雅、温和谦逊是王宪波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接触后会发现,无论是坚守传染病防治这块危险领地,还是带领团队向慢性乙肝、肝衰竭、肝癌等不断宣战,他都像战士一样,儒雅之中带着一股不折不扣的“刚”劲儿。

在新冠应急隔离区查房时,王宪波遇到了患者周女士,“我愿意试试中药”,她说。周女士是一位武汉来京探亲人员,床头的监护仪显示,即便在吸氧情况下,她的血氧饱和度也很低。王宪波事无巨细地询问周女士的病情,“张嘴、伸舌头,啊——”王宪波俯下身,凑在周女士嘴边,查看舌苔,周女士无意识的咳喘,气溶胶喷涌而出,但王宪波丝毫没有避让,继续仔细查看。事后有医师问王宪波为何不用相机拍摄舌象,王宪波笑笑说,“照片容易失真,无法判断真实病情,没事的,要相信我们医院的专业防护”。

第二天,王宪波查房时,周女士欣喜地说:“吃了一服中药后,我感觉身体暖和了,气也顺了,舒服多了。”到了第三天,周女士明显感觉咳嗽症状缓解……有一天,周女士正坐在床上大口吃饭,她看到王宪波来查房,立刻放下手中的饭菜,握着王宪波的手不停地说:“谢谢王主任,我又活了过来”。

那些排斥中药的患者也逐渐接受了中医药治疗,王宪波在新冠隔离病房查房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从最初的半小时,到后来的四五个小时,问诊、把脉、查舌象,关注病情的点滴变化,关心患者的日常起居,王宪波有着中医人身上特有的儒雅,又有着超乎常人的耐心,年轻患者因为他絮絮叨叨的叮嘱,亲切地称他为“主任爸爸”。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北京地坛医院第一时间打出中西医结合救治“组合拳”。王宪波是北京最早进入ICU隔离病房参与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中医专家,他的中医药治疗方案也被广泛应用于北京市危重和重症患者的救治中。“研制出一款针对新冠救治、效果显著的中药制剂”,这个想法在他最初进入隔离病房时就萌生了。经过不断的摸索与积累,王宪波带领团队与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团队一起,举全院之力研发出了有效应对新冠肺炎普通型和重型病例的中药制剂——银丹解毒颗粒,(临床实验证明,银丹解毒颗粒在退热、减轻咳嗽等症状和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等方面疗效显著,有效缩短了病程和住院时间)。银丹解毒颗粒就像“抗疫之花”,在地坛医院“生根发芽”,通过2021年3月的科技成果转化,普惠更多的新冠患者。

新冠疫情初期,甄别新冠肺炎与冬季流感,成为一些发热门诊的难点。王宪波率先建立起有助于快速区分新冠肺炎与普通流感实时动态模型,为发热门诊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筛查依据。2020年5月,王宪波和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可以预警新冠肺炎危重症发生的新指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这个指标的发现,为重症救治争取了更多时间。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重点专科,作为学科带头人,王宪波带领团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衰竭、肝癌上取得许多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包括建立了系统的预警预后评估体系,提高了肝衰竭、肝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创新性地将“脾主统血”理论应用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明确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优势人群和介入时机;证实中药“抗肝细胞凋亡”和“抗肝损伤的免疫调控”机制和靶点;完善了单糖治疗肝损伤的理论,在国际上首次阐明半乳糖治疗肝损伤的机制,为临床应用糖类治疗肝损伤提供理论支持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两条腿走路总比一条腿走路要快。”发扬祖国传统医学优势,带领团队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手段让患者重新拥有健康,是王宪波最大的心愿。▲(巩阳)

2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