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安,创立“针灸六治”,践行德高术精

生命时报 2021-12-07 17:55

中华医药贡献.jpg

周德安

创立“针灸六治”,践行德高术精

周德安,82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曾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北京市针灸三通法研究会副会长,行医五十六载,创立了针灸治神、治痰、治风、治痛、治聋、治动的“针灸六治”理论体系。

中华医药-周德安.jpg

周德安是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继金针王乐亭、国医大师贺普仁之后的第三代学术带头人。他年轻时积极响应号召,曾赴广西桂林南溪山医院参加“抗美援越”七年,后赴几内亚医疗队援非两年,因工作出色获得嘉奖。他针法轻盈、汤药平和,擅长治疗情志病、失眠、耳聋、耳鸣、儿童抽动症、多动症、中风、帕金森病、疼痛等疾病,治聋特色尤其突出。他年至耄耋,仍坚持每周出诊4次,每半日门诊量40~50人次,并定期针对病区疑难杂症进行查房、针灸示范。他思维敏捷,勤于著述,近年来撰写出版《针灸八要》等学术专著3部,指导弟子总结整理学术经验,出版学术专著2部,以利后学。“针灸六治”理论已被广大针灸医师应用于临床,其学术继承团队建立的头面痛、失眠、中风、耳聋耳鸣、帕金森病专病门诊的影响范围已扩大至全国。

“治病救人,先抚其心”是周德安行医的首要原则,他指出,医生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具有喜怒哀乐情绪的具体个人,并提出“治病先治神”的观点,建立了完备的针灸治神方法。“德高术精、从医之本”是周德安教授的座右铭,他常说,治病救人离不开高超的技术,而良好的技术源于高尚的医德。只会微笑,没有技术,不能解除患者的痛苦,是纸上谈兵;有一定技术,没有良好的医德,则是无源之本。

2002年5月,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英国遭遇严重车祸,经英国皇家圣玛丽医院抢救后一直处于植物状态,家属请求中国医生会诊。后经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凌锋教授会诊,于6月8日由专机将刘海若从伦敦接回北京,在宣武医院进一步接受治疗。6月11日周德安第一次受邀前往会诊,当时刘海若仍病情危重,处于昏迷状态,周德安认为此阶段应以促醒为第一要义,制定了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的第一套针灸治疗方案,经一个多月治疗后,刘海若苏醒,并能进行简单问答。8月底进行第二次会诊,根据她面瘫、肢体活动不利、小便失禁等情况,制定补元益气、通经活络的第二套针灸治疗方案,12月底,刘海若已经可以下地行走了,但焦虑、抑郁、失眠症状较为突出。周德安第三次会诊后制定了调节脏腑、镇静安神的方案,使她的焦虑、抑郁、失眠等逐渐缓解。2003年夏初,刘海若从宣武医院出院,其后一直追随周德安,坚持每周三次针灸治疗。细心的周德安发现她多饮、多食的症状,检查后诊断其为糖尿病,并针灸取穴进行相应的调整以协同降糖。2007年4月,经过周德安的悉心调治,刘海若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重返香港凤凰卫视,继续从事她热爱的新闻事业。

周德安事后回忆说:“见到刘海若那一刻,我只有一个心思,就是怎么能立足患者的状况,发挥中医最大优势使其转危为安。在患者神志转清后,注重与患者进行开放、坦诚的交流,一方面,经历过严重身体和精神创伤的患者,医生的鼓励对于患者信心的恢复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可判断患者神志恢复情况,配合相应的重镇安神、养心安神、补益安神等针灸治疗,以利于患者身心的彻底康复。”刘海若的成功康复,是周德安临床五十余年来的几十万病例之一,是“治病救人,先抚其心”原则的充分体现,是对其座右铭“德高术精、从医之本”的最好诠释。

周德安还致力于针灸的国际传播,曾多次受邀赴韩国、日本、德国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周德安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获得当地民众的“术精德厚”“杏林之光”等美誉,蜚声海外。▲(刘慧林)

23779